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20日讯 “康复的效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,很开心。”19日,张女士在丈夫的搀扶下,一边做着康复训练,一边高兴地告诉查房医护,“很感谢柯医生对我的开导和鼓励,让我树立了康复信心。”这是发生在江夏区中医医院康复科病区的温馨一幕,65岁的偏瘫患者张女士进行康复治疗18天后,在丈夫的搀扶下可以走路了。
去年10月,张女士在家突然右侧肢体不能动弹,头晕目眩,无法说话,大小便失禁。家人发现后急忙将其送到市内医院检查,经过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,随后对张女士进行了后交通动脉瘤夹闭术+颈内动脉瘤破裂止血术。术后,张女士依然存在右侧肢体无力、活动不利,无法坐稳,生活不能自理,心理也遭受了巨大打击。
患者接受智能上下肢功能训练及下肢抗阻训练。
3月底,张女士的家属将其送到江夏区中医医院康复科进行治疗。江夏区中医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师柯红完善相关检查和康复评估后,为其制定了专业、详细、科学、有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。但张女士意志消沉,心里焦躁不安,不配合康复治疗,更是一夜一夜睡不着。
“很多刚到医院的患者都会出现暴躁、抑郁等心理,对未来也充满了迷茫和顾虑,长期的心理压抑,对身体恢复是非常不利的。”柯红主任医师说,在康复过程中,患者及家属更注重肢体康复,殊不知患者的心理康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。“这种时候,最重要的是要让患者恢复康复信心,相信自己可以康复。”柯红说,“在某种程度上,心理康复甚至比肢体康复还要重要。”为此,医护人员在与张女士的互动中,从最基本的需求开始,对其进行安抚和鼓励,一步一步调动她的积极性,使她主动投入康复训练中去。
康复治疗师为患者进行上下楼梯及双杠步行训练。
针对张女士的身体情况,医护人员为其进行了针灸、中频脉冲电治疗、电动起立床训练、肢体运动疗法、智能上下肢运动康复训练等康复治疗。并在治疗过程中,根据张女士耐受力的增强,适当调整训练项目,循序渐进。同时,积极运用中药热奄包、中医定向透药等中医疗法,促进血液循环,兴奋筋肉,增强肌肉的张力和韧性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张女士身体慢慢恢复,她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训练。
经过全科康复治疗师和家属18天的共同努力,张女士从躺位到坐位,从坐位到站位,逐步恢复了各项身体功能,并能够在家属的搀扶下缓慢步行。看到自己恢复效果如此好,张女士找回了自信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
患者在家属的搀扶下缓慢行走。
“康复过程中,心理变化会明显影响康复过程和效果,我们应注意患者的心理支持,强化患者的自信心并辅助心理治疗。”柯红主任医师表示,作为康复临床工作者,必须认真分析患者的心理情感障碍,在不同时期,采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,通过正确的引导、安慰、鼓励,促使他们心理状态正常的转变,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,配合康复训练,提高生活质量,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。